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张心一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10

 

    张心一(1897—1992),号继忠,甘肃永靖人。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因此,他自述 “我没有当过金大的学生,但是我对金大和金大农学院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1941—1946年,任国民政府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农林部工作。在其91岁高龄时,即便已辞去一切职务,但仍然每天坚持上班,为中国农学会的对外活动进行联系、修改文件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张心一一生热爱农业事业,热心于农业科学,为我国的农业科学奉献终生。

成长经历

张心一,号继忠,1897117日出生于兰州,原籍甘肃省永靖县。少时家庭贫寒,7岁启蒙,读私塾3年。10岁起在家帮助母亲务农,13岁进入兰州师范附属小学,次年转入皋兰小学,并在课余跟随小学老师和一个来兰州在教会避居的进步青年学英语。1914年考入兰州中学,读一年级时,适逢北京清华学堂当时是用庚子赔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在甘肃选考公费生。张心一凭着学了几个月英语的优势,得以入选。经过1个多月艰辛的旅程,张心一徒步来到北京。复试时,因英语不及格,并超过规定的入学年龄而不能录取。后经据理力争,并说明是步行来京,感动了主考人,允许先试读半年再说。半年后,英语小考及格,才成为正式学生。他与闻一多、孙立人、梁实秋、程绍炯等人成为同窗好友。19141922年在清华学堂的8年中,他除了完成各项功课、打好英语底子外,为探求人生目标和道路,还研究了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基督教的理论、伦理道德,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与民族和解的民族观。这几乎成为他此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深感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同学们参加了运动,因而被反动军警抓去关过小红楼。以后,更为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以革新时务为己任。他同高士其 (后来成为著名科普作家)等在 “校役夜校”义务教课,还兼任过一年校长,帮助扫盲。他和梁实秋、潘光旦等4人组成了 “厚薄社”,意思是他们“天性欠厚,脸皮欠薄”,不作老好人,遇他人有不合理言行,立即批评,反对虚伪客套。1921年,该校学生会组织 “学生法庭”,他任第一任检察长,主持公道。1922年清华学堂毕业后,他选定美国州立艾奥瓦大学农学院学畜牧。同时,利用暑假在威斯康星大学学遗传学,在密歇根州实习森林材积测量,在怀俄明大学学习羊毛加工处理。他在艾奥瓦大学农学院时,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做 “国民外交”,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儒道的哲学思想、世界大同的理想和中国的农业情况,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改变看不起中国人的偏见。他自己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使治学、行为都不落后于美国学生。1925年张心一28岁时,从艾奥瓦大学农学院畜牧系毕业。当时,“新农会”的同学相约回国创办大农场,但又深感没有经营大农场的农业经济知识,于是共同推举他在美国继续学习农业经济。张心一欣然接受,当年秋进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读研究生,一年后取得硕士学位,为以后成为农业经济学家打下了基础。张心一面对当时的中国时局,并不能实现他办农场的愿望。受人推荐,1927年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任农业经济系副教授执教7年,并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41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前夕,没有接受老同学孙立人赴台湾的邀请。新中国成立后,张心一起初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1952年调任农业部土地利用局领导岗位,致力于土壤改良、水土保持、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等。1978年以后,担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虽然年事已高,患有胃癌,但在此期间却一直坚持科学研究、野外考察和对外学术交流。19831991年,任中国农学会荣誉理事。张心一是 “国际农业经济协会”最早的会员。该会成立即参与学术活动,1988年第20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授予他 “荣誉终身会员”称号。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19923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主要成就

首先,张心一是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开创了中国近代农业。早在20年代,他就认识到了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首先需要有可靠的数据。1926年,张心一获得硕士学位后,就立刻接受了系主任华伦教授引荐参加美国关税委员会的5人调查小组,到日本和中国调查出口大豆的生产运销成本,作为厘定关税的依据。但到达汉口后,被汉口北伐军的爱国热忱和革命精神所感动,辞去了调查小组的工作,放弃读博的机会,留在上海工作。他一心想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业普查,这样的心愿一直到1929年他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科长才得以实施。19291932年,他在23个省、600多个县内聘请了1700多名小学教员、农耕工作人员等完全尽义务的农情报告员,从而建立起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有系统、较科学的农业统计系统。并在此抽样调查和估计资料的基础上,编印了反映全国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的 《中国农业概况估计》。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认为,这本书在当时 “不但是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好的农业估计数值”。这一期间,他还利用这些资料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写成了专题论文。如 《中国人口的估计》,首次估计当时中国人口为4亿5千万人,得到了社会公认。他当时撰写的 《中国农佃问题的一点资料》和 《中国的粮食问题》,是全面研究我国近代租佃制度、粮食问题较早的论文之一。这段时间中,他还写了 《中国小麦下种时季的研究》论文,首次划出中国的春麦、冬麦的分布界线和各地的小麦播种期,还把阴历的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 《二十四节气歌》,广为传播,以指导农业生产。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研究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19321933年,张心一大力提倡人口普查。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句容县的人口和农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得出了人口生育率、农村人口中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等的各项数据指标。30年代前期,张心一还从多渠道取得资料,创办反映农业动态的《农情报告》。并且参加了卜凯主持的全国土地利用调查,任12个调查区主任之一。此外,还发表了有关粮食和棉花方面的研究报告,力求数据翔实、论点精当。他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被国内外多家引用,被国外专家称为 “张心一数字”。

其次,张心一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创者。在他担任国民政府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时,在甘肃省兰州市徐家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站,他采用水平沟、鱼鳞坑办法造林,以此证明在年降雨量三四百毫米的黄土高原上,荒山造林也是可能的。这个造林示范工程曾受到当时来华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赞赏,说他有澄清黄河的志向。同时,他还聘请水利专家沈怡、原素欣,林学家邓叔群,畜牧学家黄异生,农学家汪国舆、李竞雄、盛家廉等到甘肃参加建设。在其任职期间,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河西鸳鸯池、湟惠渠和洮惠渠。河西鸳鸯池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第一座土坝水库,解决了酒泉、金塔两县多年来的争水纠纷。在洮河林场树立了一个科学经营林业、保持水土的样板,这个林场一直保持到了1970年。为了发展甘肃的农业,张心一还委托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罗德明转请华莱士副总统访问中国时,带来了92种耐旱、耐寒、耐瘠薄土壤的木樨草籽,在徐家山引种成功,被当地农民称为 “肥田宝草”。华莱士还带来一种美国蜜露瓜的甜瓜种子,在兰州沙田里试种成功,瓜很香甜,人们称之为 “华莱士”后改称白兰瓜)。19856月,张心一应母校艾奥瓦科学技术大学邀请访问美国。在美国,特意托人转告华莱士家属,当年华莱士为甘肃带来的 “蜜露”瓜种和草木樨等牧草种都已扎下根。

他根据甘肃缺水、贫困和资源利用情况,办起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合股组织矿业公司、兴陇公司轻工业)、水泥公司,合办电厂、机器厂等企业。他在农林部工作期间,曾多次专程到兰州,建议甘肃抓好挖水平沟、鱼鳞坑等拦蓄雨水、保持水土的关键措施,大力发展种树种草事业,并建议以小流域为单元,承包治理发展林业生产。

最后,除了水土保持、林业和农业方面的工作之外,在张心一任甘肃建设厅厅长期间,还为甘肃的人才培养、工业和交通做了很多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大力提倡从外省招聘专家带动本省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为甘肃引进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已成为甘肃省经济建设的技术骨干。为了支持甘肃的教育事业,他在抚河谚乡建立了小学。还帮助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 (Rewi Alley)把受旧军阀骚扰的培养技术人员的培黎学校从陕西宝鸡迁到甘肃山丹。在工业方面,他办了甘肃矿业公司,开采煤炭,供应陕甘。甘肃水泥公司为西北地区生产水泥,兴陇公司兴办造纸、制革等轻工业。在交通方面,修通公路800公里,铁路1000公里。

1952年,张心一调任农业部水土利用局副局长。任职期间,着重抓水土保持工作。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写成 《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一书。1953年西北大旱,他不辞辛苦率领农业部工作组用两个月时间走遍了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7个专区,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否定了过去外国专家认为黄土高原不能造林的观点。并通过调查研究写成 《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一文,从人口和土地关系高度,阐明水土流失的根源是广种薄收、单一作物生产的土地利用方式。他认为,要克服水土流失,必须结合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改革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水土保护,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4年,水利部为了治理黄河制订了黄河流域规划,又组织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张心一也始终参加了这一工作,除了向中外专家介绍其新中国成立前在甘肃徐家山的经验外,还跟当时的水利部领导一起考察刘家峡、盐锅峡坝。到现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刘家峡、盐锅峡也修起了大坝。对这些事业的开创,张心一也付出过许多心血。

主要论文论著

张心一.1930.准备中国农产预测的试验.立法统计月报,2 (5).

张心一.1931.中国棉产统计方法之商榷.立法院统计月报,3 (2).

张心一.1933.中国农业概况估计.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

张心一,等.1934.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南京:国防设计委员会.

张心一.1946.六年来甘肃生产建设.甘肃民国日报,1231.

张心一.1953.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北京:中华书局.

张心一,等.1954.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科学通报 (6).

张心一.1962.进一步发展我国南方的绿肥生产.红旗.

张心一.1983.半干旱黄土区如何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全国水土保持耕作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

张心一.1985.用蓄水保土的耕作措施加快黄土丘陵地区的改造和建设.水土保持.

主要参考文献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2004.南京农业大学史 (19022004) [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费旭,周邦任.1994.南京农业大学史志 (1914—1988).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范虹珏)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