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云(1904—1975),安徽合肥人。193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组,1936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院。中央大学农经系的主要创建人,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曾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农经系主任,南京大学农经系主任及总务长,南京农学院农经系主任,江苏省第一至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一至第六届人大代表。
成长经历
刘庆云,字仲温,1904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0年,刘庆云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组。随即去英国牛津大学农学院深造,并于1937年学成归国。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积极参与战时经济的组织调配工作,先在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和经济部中国茶叶公司任职,接着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2年,中央大学农业经济组改为农业经济系,刘庆云回母校任该系教授兼系主任和总务长,成为中央大学农经系的主要创建人。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中央大学回迁南京。刘庆云参与了联合国战后救济总署的工作,主要负责援助物资的分配。1947年,应当时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的邀请,重回母校兼任训导长。1947年下半年,中央大学筹建二部,刘庆云任二部主任,组织农学院和医学院两个学院,迁至南京的丁家桥校区。1949年南京解放,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刘庆云担任南京大学总务长和农经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南京农学院,刘庆云担任南京农学院农经系主任一职。1959年,他当选为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1961年,当选为南京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64年,当选为江苏省第三届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南京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他在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75年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
主要成就
首先,热情办系。刘庆云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成长中的农经系,他这一生在农经系任教时间长达30多年。1942年,中央大学农学院改组农业经济组为农业经济系,刘庆云不久就辞去贸易委员会的工作回母校任该系教授兼系主任、总务长,成为中央大学农经系的主要创建人。当时的中央大学农学院已经迁往重庆沙坪坝,刘庆云在重庆中央大学期间不但开设了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业合作理论、经济思想史、农业经济学等课程。而且,还聘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农经系上课或者兼任教授,如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家杨开道,土地经济学家汤惠荪、黄通,农业合作经济学家张国维、寿勉成,农业经济学家梁庆椿、石坚白,农产品贸易学者潘学德等。这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到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创办好中央大学农经系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为了办好中央大学农经系,他不辞辛苦,经常来回奔波于重庆、南岸、沙坪坝之间。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农学院单独划分出来,他又担任南京农学院农经系主任。此后一直在南京农学院农经系工作,农经系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刘庆云的很多心血和功劳。他在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翻译出版了《农场经营学》、《农业经济大纲》、《农业经济学》等著作。
其次,爱护同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央大学回迁南京,刘庆云担任训导长一职依然主管学生工作。在国民政府的重压下,一个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大学其生存可谓举步维艰。他协同当时的吴有训校长顶住压力,坚持民主自由的办学方针,积极保护和营救被国民政府所追捕的爱国学生。在学生运动中,他曾经甚至亲自为增加教育经费和提高学生伙食标准而奔走呼吁。刘庆云还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不断四处奔波为学生谋求工作,亲自到用人单位推荐农业经济人才。当时的贸易委员会、中国农民银行、农业推广委员会和供销合作社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他的努力推荐,使得更多的同学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为国家的农业经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积极从政。1949年,国民政府逃往台湾前夕曾下令中央大学迁往台湾。刘庆云担任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积极从各方面参与护校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除了担任南京大学的总务长和农经系主任外,还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人大代表、常务委员、省民盟常委,参与省、市一些大政方针的咨询决策,工作更加繁忙。
主要论文论著
刘庆云.1944.农产品价格的演进.农业经济集刊.
刘庆云 .1944. 计划经济与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集刊 .
主要参考文献
费旭,周邦任.1994.南京农业大学史志 (1914—1988).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2004.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范虹珏)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