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李长年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10

    李长年(1912—2006),江苏扬州人。农业历史学家,教育家。1934—1938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39—1941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1941—1944年任湖北省立农学院副教授。1945—1946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修。1953—1956年 任上海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教员。1956—1992年任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主持或参加了 《中国农学遗产选集》、《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中国农学史稿》的编撰工作。在数十年的农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为农史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长经历

李长年,1912101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商人家庭。童年时代的李长年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6岁进入当地新式小学学习,后转入一家私塾就读。1924年春,李长年考入设在家乡扬州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1926年秋,考入扬州中学,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中学生活。扬州中学当时已是闻名全省、享誉全国的著名中学。该校以数理科见长,文科和师范科也不逊色,青年时期的李长年由此养成了既爱数理化又好诗赋文的特点。李长年说,他后来走上舞文弄墨的 “治学”道路,与其在扬州中学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1932年,李长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由于祖父母相继逝世,父亲失业,家里经济日益困难,无力支持他念完大学,只念了一个学期就不得不中途辍学。此后两年,他一面在城里做工,帮补家用,一面坚持自学,希冀将来能继续升学深造。1934年,李长年得知 “梁士诒清寒学生奖学金”在金陵大学农学院招收2名学生,于是他鼓起勇气报考。他凭着平日刻苦自学的扎实基础,一试中榜,成为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的新生,获得了该项奖学金的全额资助。他十分珍惜难得的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通过课堂听讲、农村实习等途径,认识到中国农业的落后、农民的疾苦和发展农业的迫切性,逐步树立了习农爱农的志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长年随金陵大学西迁成都,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中继续学习。1938年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了金陵大学颁发的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李长年应聘出任中央农业实验所 《农报》月刊主编。这个刊物是当时唯一的全国性农业科技刊物,社址设在中央农业实验所驻渝办事处内。在这里,能优先阅读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书刊,并有机会与国内农业界的专家名流进行交流接触,使初入社会的李长年学到了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社会实践知识。

    这期间,李长年除了按期编辑 《农报》杂志外,还先后撰写了 《三年来西南衣食原料生产》、《三年来农业科学上的成就》、《敌日)国农业政策的失败》等文章,还翻译介绍了英、美、法、德、苏等国家的多种农业论著。

1941年,李长年应聘到设在湖北恩施的湖北省立农学院任副教授。在这里,他除讲授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外,还给学生开设了中国农业发展史选修课。并在条件艰苦、参考书籍缺乏的情况下,编写了20多万字的农史教材,成为国内最早开设农业史课程的教授之一。这一段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农业史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学科基础。

1944年,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国签订了 《租借法案》 (Lend Lease Act),向美国政府贷款1200万美元,用以选派学生赴美留学。李长年通过当时国民政府农林部的遴选考试,成为抗战期间首批公费留美学生之一,次年9月到达纽约。按事先的安排,李长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学于年轻的副教授肖特 (L.A.Salter),主修土地经济学。后转师赛尔拜 (H.E.Selby)、乔士 (A.Joss)、福克 (S.Nvolker)等专家,并受派参加美国农业部经济局进行的灌溉经济调查项目,有机会深入调查了美国本土30余州的农业资源情况。在这次大规模的实地农业调查中,李长年与课题组的同仁们一道,详细调查了加州中央流域、田纳西流域的建设及西部旱作地区等进行的土地改良利用的技术措施。这种边看、边学、边做的农业调查实践,使李长年获益良多。在亲身考察美国的农业生产实际后,李长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宏观农业区划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在考察总结中写道:农业建设宜以一个自然区域为生产布局单位,通盘规划,不能小敲小打:在农业建设研究上,要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单打一:美国的自然条件与国情均与中国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他们的经验。这些心得体会对他后来的中国农业研究工作产生了良好影响。

1946年,李长年学成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专员。当时正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内政局动荡,农林部已无法发挥他的所学和专长,他只好应聘兼任上海南通学院教授、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长年先后任华东农林水利部 《华东农林》主编、上海中央粮食干部培训学校 (后改称粮食部上海干部学校)统计教研组副组长等职。1956年调至受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

主要成就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是1955年由农业部组织成立的农业史专门研究机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1年金陵大学图书馆的农业史研究室,这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料积累和深厚研究基础的国家级研究单位。它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并探索其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该室成立之初,上级有关部门下达了系统发掘整理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的课题,农业遗产研究室接受了这项任务后,集中了研究室主要科研力量,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心挑选、细致考证、去粗存精,编辑了一套 《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李长年选编了该丛书中的 《豆类》、 《麻类》、 《油料作物》3个专辑。还为其他的专辑如 《稻》、《麦》、《棉》、《杂粮》、《柑橘》5个专辑做了审订工作。

在进行 《中国农业遗产选集》上篇各专辑选编工作的同时,李长年还参与了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另一项更加宏大的中国农业史资料搜集与整理工程。在当时的研究室主任万国鼎领导下,与全室研究人员一道,分赴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从100余家图书馆及部分私人书斋的4000余部古籍中抄录出《农业史资料》613册:另从现存的8000余部地方志中摘录出 《中国地方志农史资料》680册。这批资料现仍以稿本形式收藏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内,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中国农业史资料大型孤本。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慕名前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查阅这批资料,利用它完成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工作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历史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李长年参与了采用现代学术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农业历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受命出任 《农史研究集刊》和 《中国农业遗产选集》等论文专集的主编。在这些研究专辑中,李长年撰写了 《祖国的大豆栽培与利用》、《祖国的苎麻栽培技术》、《农业生产上的时宜问题》、《祖国的农场经营管理知识的整理与分析》等论文。1958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新任主任陈恒力领导下,组织全室主要研究人员撰写 《中国农学史》。李长年出任该书上册的主编,并具体承担 《山海经禹贡周礼等有关农学的调查研究》、 《齐民要术在作物栽培原理上的发展》等章节的研究与撰写。上册书稿于19599月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书稿于1966年前夕已完成,直到1984年才由李长年修改定稿,送交科学出版社与上册一并发行。《中国农学史》上、下册虽然时隔近20年才得以出齐,但真正的学术成果经得起时代的洗礼和历史的检验。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指定为历史类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不少著名学者在他们的专论中引述了其中的史料和观点。1985年,农牧渔业部授予 《中国农学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1970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被撤销解散。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起来的这个富有特色的国家级农业史研究机构,一夜之间就零落四散了。李长年与他的同事们一样,被下放到 “农场”、 “干校”参加生产劳动,不久又被安排到与农史研究毫不相干的单位,后来干脆被遣返回家,赋闲清养。李长年后来回忆: “那时,我正值中年,精力充沛而无所为,虚耗了十年好时光,对一个学者,这是何等可哀可悲的事情!”所幸的是,李长年家居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江苏省有关部门,约请他编写一本适合社会一般读者阅读的 《农业史话》。他珍惜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翔实简洁的资料,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写得生动有趣、如诗如画。该书于1981年出版后,当年即再版重印,此后又多次印刷,一度创下农业史图书发行之最,台湾省亦有翻印本行世。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恢复建制,分散各地的原班人马回到了尘封多年的古籍书库里,重新开始做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这时,农业部下达任务,由农业遗产研究室牵头,组织全国农业史工作者,编写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李长年担任这个大型研究项目的副主编,参与了全书提纲的拟订和对初稿提出审阅修改意见。1982年,李长年出任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组织全室研究人员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初稿的全部参考文献引文逐条与原著进行核对校勘,做了大量的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力求引文准确无误,提高了这部大型学术专著的学术质量。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出版后得到学术界的很高评价,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1年,李长年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之一,创建了农业史学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由于农业史是一个跨专业的边缘学科,中国没有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源,因此考生通常来源于不同的学科,录取的新生学科专业和知识背景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李长年在研究生培养方法上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确定选修课程和研究选题,要求学生在知识面上做到兼文理、通古今、贯中外,精专而不失广博,创新而不失继承。他指导学生宽严相济,松弛互映。既不放任自流使学生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也不横加干预使学生囿于成说而丧失创新精神。他培养的研究生,多数学成后供职于学术界,其中不乏知名学者。1986年,李长年获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获得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的资助,着手撰写他的最后一部专著 《中国农业发展史纲要》。1992年,李长年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教学科研岗位上离休。2006年因病逝世。

主要论文论著

李长年.1943.诗经时代之农业生产及其问题.新湖北季刊 (3).

李长年.1958.中国农学遗产选集.豆类上编.北京:中华书局.

李长年.1959.齐民要术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长年.1960.中国农学遗产选集.麻类作物上编.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长年.1962.清代江南地区农业改制问题.中国农业科学 (8).

李长年.1981.略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我国传统农业.中国农业科学 (3).

李长年.1982.农桑经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长年.1983.徐光启的农业思想.中国农史 (3).

李长年.1989.陈旉及其 《农书》//农史研究.第八辑.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长年.1991.中国农业发展史纲要.陕西:天则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方悴农.1999.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农业综合卷2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夏如兵)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