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张幼成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9

    张幼成(1922—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著名兽医外科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留校任教,长期担任畜牧兽医系外产科教研组主任,曾任兽医系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他的研究内容涉及奶牛白血病、奶牛关节炎、安氟醚麻醉对妊娠母羊和胎儿血液药物浓度、血气及药代动力学影响以及人工提高山羊胆汁胆红素等。他编著的《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电视教学片深受大家喜爱。为我国兽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长经历

张幼成,19221225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7岁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被迫停学一年。19381940年,在上海麦伦中学(教会学校)读初三、高一;19401942年,18岁的张幼成只身来到重庆市南师附中求学。高中毕业后,他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救死扶伤。1942年,他考取了当时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后因身患肋膜炎,无法学医,被转入畜牧兽医系就读。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助教,之后师从于我国著名教授盛彤笙、熊大仕、程绍迥和罗清生。1952年晋升为讲师。

在全国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5年由学校推荐,张幼成到长春兽医大学,跟随苏联专家阿夫利康托夫进修兽医外科及外科手术学。半年以后,张幼成独当一面,开创了南京农学院的家畜外科及外科手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那时起,他担任了普通病教研组(包括有内科、外科、产科和中兽医)主任,为后期临床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兽医系学位委员会委员、罗清生奖学金评委。19801983年担任兽医系副主任,199011月离休。

新中国成立前的兽医外科教学还很落后,没有完整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则基本上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如何结合本国的特点编写适合于国情、实用的教材,是当时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外科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农业部的组织下,60年代起张幼成就应邀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家畜外科学》的编写和后来的修订工作。随后,围绕着兽医外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他又先后主编了《实用家畜外科》和《兽医外科学》(编译)等著作。1992年作为主编,成了全国性教学参考书《兽医外科学》的编写任务。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畜牧兽医辞典》有关外科条目的撰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材建设和教学形式亦出现了新的变化。1983年,他带领兽医外产科教研组的全体同志,在新成立的南京农学院电教组的配合下,完成了兽医系第一部电视教学片《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的摄制。这一科教片被评为农业院校电教教材优秀奖,先后被10余所院校翻录和使用。1991年又重新进行了录制,1992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教金穗二等奖。为了不断提高兽医临床研究的水平,加强相互交流,张幼成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兽医外科专家一起,于1980年共同筹建并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研究会(后改称外科学分会),并担任该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他还长期兼任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为全国兽医外科的发展和江苏省畜牧兽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荣誉会员”。

主要成就

张幼成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根据兽医外科的特点,长期以来主要围绕临床工作进行选题,曾经主持的课题有“黄牛、水牛的输血试验”、“牛硫贲妥钠麻醉”、“马属动物腹壁疝研究”、“动物骨折内固定研究”、“乳牛皱胃移位研究”等。在野生动物方面进行了“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东北虎继发性四肢骨折研究”、“东北虎难产的剖腹术”等。其中,“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主要针对当时南京玄武湖动物园繁殖的小虎陆续发生骨折进行选题。他对病虎进行X线检查,发现骨之畸形、骨密质较低,是经常出现跛行的主要原因。在针对性地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加骨化醇注射补充钙质后,小虎跛行减轻或消失;同时,还配合应用了骨的内固定技术,共救活了4只小虎。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同仁赞扬,也为今后防治类似疾病的发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0年,江苏省泗洪县大面积发生耕牛锥虫病,张幼成作为负责人之一,带领由南京农学院学生、部队兽医和安徽知青组成的防治队,奔赴农村对耕牛进行血液普查和药物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亦使参加人员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

19731976年,张幼成主持了“水牛针刺麻醉的研究”。从筛选穴位、改进针刺方法、临床实际应用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曾带领教研组的同志,为外宾参观团作针麻手术表演达10余次,深受国外同行的赞扬,扩大了国际影响。

19801985年,张幼成和陈万芳一起合作主持了农业部下达的重点课题——“乳牛白血病研究”。他们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全系有关教师共同攻关,最盛时期参加者达40余人,是进行横向联系、集体攻关的一次大胆尝试。当时,每年有近10篇论文发表。通过研究确定了该病的病原为白血病病毒(BLV);提出了简易快速的早期诊断方法——微量琼脂扩散法;对大量病畜进行了病理剖检,找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剖检特征;初步总结了用中药制剂莪甲酮进行治疗的效果等;并对该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指出淘汰早期诊断出的阳性病牛,可降低其发病率。他还主持了“乳牛腐蹄病研究”。该课题着重研究了南京地区乳牛腐蹄病的特点,首先从调查入手,工作量十分繁重。调查内容包括饲料、饲养管理、品种、个体四肢的解剖生理以及牛舍地面结构和牛床地面潮湿程度,甚至乳牛运动场的大小与结构等,并到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等地牧场进行实地调查。对本地区牛只的蹄形、蹄结构有代表性地逐一加以测量记载,发现早期有腐蹄病倾向的,进行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当时,还摸索出用中药血蝎等治疗牛腐蹄病效果特别明显。通过研究证明,要预防和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关键要有一套完整综合防治措施。该成果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94~5月,应联邦德国官方邀请,张幼成赴汉诺威兽医学院讲学。这次讲学全部用英语,涉及面广,重点是介绍和示范牛的针刺麻醉,并解答外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讲学、交流,扩大了传统中西兽医结合的影响,加深了两校之间的友谊。

张幼成十分热爱和重视兽医临床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十年来不论外界条件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生。”这是他的座右铭,亦是他一生所奋斗和追求的。从青年时代起,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善于积累。每遇到好的病例就做病例资料卡片,长年坚持不懈,总计达5000多张。

1990年,70岁的张幼成办理了离休手续。按理可舒舒服服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并安度晚年,但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使他仍放不下临床工作。他关心研究生培养,离休后还为边远的贵州农业大学培养了一名硕士生。他还非常关心日渐增多的小动物疾病,每周都坚持跑几次门诊部或应邀出诊,把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终于实现了当一位优秀临床医生的梦想。

主要论文论著

张幼成. 1964. 兽医处方手册. 北京: 农业出版社.

张幼成, . 1966. 兽医手册.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张幼成. 1988. 黑白花乳牛腕关节滑液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张幼成. 1989. 经济动物疾病防治手册. 合肥: 安徽科技出版社.

张幼成. 1990. 黑白花乳牛腕关节滑液某些成分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张幼成. 1991. 黑白花乳牛公犊关节滑膜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张幼成. 1991. 奶牛疾病. 北京: 农业出版社.

张幼成, . 1992. 兽医外科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张幼成. 1994. 应用荧光法测定动物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 中国兽医科学.

张幼成. 1995. 棉酚和维生素A在水牛尿石症发生中的作用. 畜牧兽医学报.

主要参考文献

南京农业大学人事处. 1994.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录(内部资料). 南京农业大学.

                                                                                                          (李  群  章世明)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