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寿椿 (1921—2007),女,安徽合肥人。园艺教育家,蔬菜专家,中国不结球白菜育种的奠基人。对不结球白菜的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规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探索蔬菜周年均衡生产与供应问题;选育出高抗抗原与胞质不育系、雄性不育两用系及自交不亲和系等育种材料,并育成不结球白菜、番茄、萝卜共16个蔬菜新品种。多次荣获省、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园艺科教人才,是中国蔬菜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成长经历
曹寿椿,1921年6月25日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安徽合肥人。父亲曹颂彬毕业于北京大学,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进步思潮影响,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具有强烈的科学救国、以农为本及男女平等的思想。曹寿椿自幼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西方 “科学、民主”思想教育及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1933年,她考入省立南京女子中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随家人抵达重庆,考入国立九中,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曹寿椿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踏上为园艺奋斗的求学之路。1940年,父亲在江航途中遇日机空袭,不幸落水,英年早逝。此时家境突变,上有母亲,下有弟妹。年仅19岁的她一面挑起协助母亲抚育弟妹重任,一面申请战区学生贷金继续发奋学习。1943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毛宗良教授。除承担蔬菜栽培学、园艺育种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从事芸薹属蔬菜和水生蔬菜分类与解剖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寿椿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建立南京农学院蔬菜专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她被下放劳动锻炼,1965年参加 “社教”。这期间,她帮助当地农民改善蔬菜生产,增加收入。曹寿椿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其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其中,1985年和1992年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曹寿椿还兼任南京市第三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园艺学会第四至六届理事、 《园艺学报》编委等职。1984年,国家科委、经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她 “全国科技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1985年农业部授予她 “先进教师”;1985年和1993年南京市政府分别授予她 “劳动模范”和 “科技功臣”称号并予重奖;1993年,江苏省教委授予她 “优秀研究生教师”等荣誉称号。
主要成就
不结球白菜原产中国,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国内外学者曾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但缺乏系统研究和代表性的种质资源,且仅限于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分类法。曹寿椿认为,分类研究须符合实际,便于栽培和遗传育种应用。为此,自1954年,她多次深入中国南方各省,调查、搜集、整理、发掘 出200余份主要地方品种资源,并进行观察、记载和试种、鉴定,为中国不结球白菜的深入研究和遗传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曹寿椿以不结球白菜成株器官的株型、叶柄、叶片、花色与根部形态特征为主,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种群,总结出适于各地鲜食和腌渍及早、中、晚配套品种组合状况;研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从发育期与播种期的关系,掌握其现蕾、抽薹和开花规律。她根据不结球白菜对低温感应不同,将其划分为春性、冬性弱、冬性及冬性强四大类型;并对其抗热、耐寒、抗病、晚抽薹性和食用品质等主要栽培特性进行鉴定,为改进栽培技术和茬口安排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曹寿椿依据各品种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栽培特点及形态学特征的三级分类标准,提出不结球白菜的综合性园艺学分类法,确认中国不结球白菜属芸薹属芸薹种的一个亚种(rassi cacampestris ssp.chinensis),其下分为6个变种,每一变种又可分为若干类型。该分类法改变了过去仅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而缺乏其他规律可循的状况,增加了薹菜与分蘖菜两个变种,更准确地反映了种质资源的实际状况,对认识不结球白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生产上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已为统编教材所引用。1983年,“不结球白菜品种资源调查、整理,发掘与利用”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曹寿椿认为,进行蔬菜育种,不仅要选育出新品种、新材料,而且要进行相应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以指导育种实践。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她就进行田间自然抗热、耐寒、抗病和品质及晚抽薹特性鉴定,并对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动态进行观察和分析。80~90年代,她采用田间自然和室内人工条件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型代表性品种品质和抗病性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不结球白菜品质定量化简易、可行的鉴定指标和鉴定方法。她指导研究生对抗冻和抗热性进行系统鉴定及方法的研究,提出适宜不结球白菜的主要鉴定指标,以及改进消除本底干扰拐点温度的植物组织低温致死温度的确定方法,为不结球白菜抗逆性研究、品质鉴定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70年代后期,数量遗传理论不断推新。1976年,曹寿椿研究不结球白菜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遗传关系,获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遗传力的重要参数,掌握了正反交遗传效应的特点,1978年与合作者在 《遗传学报》上发表论文。这是有关不结球白菜数量遗传研究首次报道。1974年,曹寿椿选育出雄性不育两用系后,阐明其遗传机制,用于指导一代杂种配制。80~90年代,她指导研究生,对不结球白菜代表品种11个质量性状和15个农艺性状、5个品质性状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及抗TuMV遗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萝卜和波里马不结球白菜胞质雄性不育新材料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利用同工酶、核型、带型及RAPD和原生质体体细胞杂交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分析其基因组成和控制,基因与细胞质效应,基因互作方式和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态性,揭示其主要遗传规律。1978年后,他们在各类学报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对丰富中国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遗传育种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寿椿较早开展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研究。50年代中期,各地均存在着蔬菜生产与供应不均衡问题。曹寿椿认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就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于是她深入南方主要大中城市调查研究,选择以南京、无锡、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依据不同蔬菜品种在各地上市和需求量所占的地位,筛选出10余个影响整个蔬菜周年供应的主要蔬菜种类及品种。同时,抓住这些蔬菜种类的主要品种布局、生产季节性与茬口类型以及与供应淡旺季的关系,调查研究形成淡、旺季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及主要技术症结,从计划、调控、技术措施与蔬菜基地建设等方面,总结出各地缓和供需矛盾的基本经验。并从改进栽培制度入手,对10余种蔬菜品种布局与茬口安排、品种搭配与播期调整以及各项栽培技术措施改进。经综合分析研究,提出10余种主要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优化的组合与搭配意见,撰写出 《蔬菜按栽培季节的分类和应用》论文,为蔬菜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提供了依据。在她的建议下,其研究结果已被编入高校统编教材。
在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曹寿椿选育出系列蔬菜新品种,首创不结球白菜制种新技术。她认为,不结球白菜不能均衡生产的关键在于夏季缺乏抗高温、暴雨的夏白菜,冬季缺乏耐低温、抗病、优质的越冬白菜,春季缺乏晚抽薹的春白菜和秋冬季高产的腌渍用白菜。从50年代起,她苦干30余年,成功选育出不结球白菜系列新品种。1960年,她发掘出优质晚抽薹品种上海五月慢 (黑叶四月慢),抽薹期比其他品种迟10~20天,1961年便大规模扩繁,在江南各省、市示范推广。同时,她从优良地方品种南京高桩暳杭州飘羹白的后代中,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加工腌渍新品种,为缓解南方4~5月淡季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3—1982年,曹寿椿利用抗热、耐寒资源,先后选育出抗高温、暴雨和耐寒、抽薹晚、高产、优质的矮杂1号和矮杂2、矮杂3号系列一代杂种,对解决南方蔬菜供应中 “伏缺”和 “春缺”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针对蔬菜生产中病害问题,曹寿椿在对种质资源进行3种病害鉴定的基础上,利用系谱、母系和杂种优势及多倍体育种途径,选育出矮抗1号、矮抗2号、矮抗3号和矮抗4号、矮抗5号、矮抗6号及四倍体南农矮脚黄系列抗病优质新品种,改变了国内外不结球白菜生产上无多抗、无高品质及多倍体新品种的历史状况,达到同类研究的先进 水 平,于1992年 获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二 等 奖。1960—1978年 和1985—1989年,曹寿椿进行番茄和萝卜新品种选育研究,先后选育出直立番茄508、505、503和六号粉红系列新品种以及宁红萝卜新品种,在江苏省推广应用。她所选育的16个蔬菜新品种各具特色。其中,不结球白菜系列新品种适于不同生态和消费习惯地区,可供周年配套栽培选用。
1972年,曹寿椿在扬州试验田里发现,经多代自交,南京矮脚黄后代中出现6株雄性不育株。经五年艰苦努力,她选育出 “不结球白菜矮脚黄雄性不育两用系”,解决了矮杂1号、矮杂2号、矮杂3号一代杂种制种技术难题。这一成果于1978年荣获江苏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此基础上,曹寿椿进一步选育出 “抗病雄性不育两用系”,解决了矮抗2号、矮抗3号、矮抗4号杂种一代制种技术,并可 “一系三用”,发挥了优良亲本材料的重要作用。此后,她还选育出不结球白菜自交不亲和系,解决了矮抗5号、矮抗6号新品种制种技术问题。曹寿椿作为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 “两用系”和 “自交不亲和系”的主要选育者,为提高不结球白菜杂优利用科技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80年代初,曹寿椿进一步探索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解决制种新技术。她先后引进结球白菜二平桩、湘油、萝卜、油菜等多种胞质不育源进行多代远缘杂交转育。经10余年转育与改良,分别选育出萝卜和Polima油菜胞质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新材料。进入90年代,她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和助手进行萝卜、不结球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相关研究,以期将不育度稳定的胞质不育系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制种。在长期育种实践中,曹寿椿采用田间与室内人工鉴定和系谱选择的育种技术,筛选出抗TuMV兼抗霜霉病、黑斑病三抗或三高抗抗源及抗热、抗冻、高品质优异种质资源各10余份,为丰富中国蔬菜种质资源库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曹寿椿长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50~60年代,在下放农村劳动和参加 “社教”期间,她带去了温床、营养钵育苗和小棚覆盖栽培技术及番茄优良品种;70年代,为推广杂种一代新技术,她编写新品种制种技术资料,举办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现场示范推广应用会,边讲授边示范,培养基层蔬菜技术骨干;80~90年代,曹寿椿在推广应用新品种过程中,采用 “科研、推广、教学”三结合的方法,先后与南京、无锡等市蔬菜局、所、推广站形成联合体。1980年, 《光明日报》曾专门予以报导,并加了编者按。1982年,矮杂系列新品种与其他单位蔬菜新品种推广项目,共同荣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此后,各新品种相继被列为农业部示范推广项目、江苏省重点推广项目及南京市 “丰收计划”推广项目。其中,南京市 “丰收计划”推广的蔬菜新品种中有2/3是曹寿椿培育出来的。 《南京日报》曾以 “吃菜不忘育种人”为题,发表专门报道。20余年来,仅不结球白菜系列新品种在全国21个省市累计推广13.3万公顷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主要创建人,曹寿椿付出了无数心血。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从无到有,经历创建、合并、恢复和发展等不同阶段。曹寿椿作为主要创建人之一,50年代白手起家,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到师资培养和调配、筹建蔬菜标本园和实验室,处处亲自动手,全力以赴。她担任蔬菜教研室主任,率先开设蔬菜栽培学和蔬菜育种学等课程。在教学中,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教师开展课程预讲、课后讲评等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南京农业大学从扬州迁回南京复校,为恢复正常教学与工作秩序,她夜以继日地工作。作为蔬菜学科带头人,先后开设白菜遗传育种学、高级蔬菜育种学等多门研究生课程,为将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建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的重点学科而不懈地努力。她先后主编了 《白菜类栽培技术》、《绿叶菜类栽培技术》、《农业现代科技丛书·蔬菜分册》、 《辞海·蔬菜条目》,参编 《蔬菜栽培学》、《蔬菜育种学》、《中国百科全书·蔬菜条目》及俄译中 《马铃薯栽培》等14部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为中国蔬菜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曹寿椿执教55年,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园艺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身教重于言教,理论联系实际,以科研丰富教学,以科研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曹寿椿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作风。她要求学生亲自下田实践,掌握科研第一手资料,以在田间能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衡量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曹寿椿与人为善,纯朴、正直。她注重职业道德。申报成果时,只要作过一部分工作的同志均酌情考虑。她爱惜公物,勤劳俭朴。凡旧种子袋、旧绳子、旧刷子等,用过后总要放好再用。耄耋之年,她还关心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在九三学社召集的参加省政协会上,她提交了题为 “关于南京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受到省、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993年,九三学社全国中央委员会授予她 “先进社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主要论文论著
曹寿椿.1958.叶菜类蔬菜栽培技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寿椿.1960.白菜类蔬菜栽培技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寿椿.1961.绿叶菜类栽培技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寿椿,等.1978.白菜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遗传学报,5 (4):308-314.
曹寿椿,等.1980.白菜地方品种的初步研究栺. 形态学的观察与研究. 南京农学院学报(2):1-7.
曹寿椿,等.1981.火白菜矮杂1号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园艺学报 (3):35-42.
Cao Shouchun.1986.Studies on horticultural classification of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Cruciferae Newsletter(11):8-11.
曹寿椿,等.1989.宁红秋冬萝卜新品种的选育.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2 (2): 28-32.
曹寿椿,等.1990.不结球白菜抗病育种研究.栻.TuMV抗源鉴定与筛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3 (2):28-32.
曹寿椿,等.1991.不结球白菜抗病育种研究.栿.矮抗1号新品种的选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4 (3):25-30.
主要参考文献
姚应才.1995.江苏科技群英志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朱德蔚.1999.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2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夏如兵)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