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周拾禄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8

    周拾禄(1897—1979),浙江义乌人,稻作学家。192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毕业后留校任东南大学大胜关实验站技士、东南大学助教。1931—1933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修。1934—1936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历任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副处长,中央农业实验所云南工作站站长,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教务长,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研究员,江苏省农林厅厅长。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检定,为我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他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为抗战救国作出了贡献;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周拾禄一生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研作出了卓越贡献。

成长经历

周拾禄,字再中,1897年8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佛堂镇丹墟村。童年时代曾接受过一年的私塾教育,12岁时赴金华求学。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务农。然而,周拾禄坚持学习,15岁时考入公费杭州初级师范。3年毕业后到东阳县任农村小学教师。3年后,考入公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东南大学)农科。1921年毕业留校,在校农业试验场从事水稻试验研究,与金善宝、冯泽芳共事并结为好友。从此,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稻科研和教育事业。

1927年,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这一年周拾禄回校任助教。1928年任江苏省农矿厅技士。1931—1933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33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36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技正,主持水稻改良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内迁,在后方数省设立工作站,周拾禄被调昆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云南工作站站长。在任期内,他的足迹踏遍云南各地,着重调查云南的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分布以及与东南亚稻种之关系,积累了许多科学资料。

1941年夏,周拾禄任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1947年又兼任该校教务长。他热爱农业教育事业,一心想把农学院办好。为此,他特意聘请一批知名教授到学校任教,如黄齐望教授植物病理、盛彤笙教授兽医、马大浦教授林业等,以提高教学质量。他对学生的教育,除通过讲课传授专业知识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农学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

1948年,周拾禄离开江西中正大学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稻作技正。时值解放战争的炮火迫近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又一次分散内迁,周拾禄临时受命接受留守任务。在此期间,他组织华兴鼐、傅胜发等人保护中央农业实验所财产和试验资料。南京解放后,中央农业实验所改建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周拾禄任副所长。为了重振农业科学事业,他向有关领导提出调回先前派驻、流散到湖南、福建等地的科技人员和仪器设备,参加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周拾禄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南京分社副主委,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他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第一、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等。1957年,周拾禄被错划为右派,虽身处逆境,但并未因此而心灰意懒,仍继续进行水稻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笔耕不辍,《稻作研究》和《稻作集论》两大著作就是在这一期间编写的。这两本书介绍了1951—1960年间日本水稻科技动态,为当时我国水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六合县,更是抓紧时间著书立说,《稻作科学技术》一书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撰写的。1973年,他调回南京,立即向领导提出:“我是老而不弱,病而不残,要以有生之年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言必行、行必果,以非凡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持《稻作科学技术》的撰写,50万字的巨著都是他亲手制表、绘图和誊写。1979年12月28日,周拾禄在南京逝世。

主要成就

周拾禄是我国最早进行水稻科学育种的农学家之一。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组为东南大学后,稻麦改良工作由原颂周主持,周拾禄负责稻作改良的田间实际工作。翌年,稻作试验场迁往大胜关农事试验总场进行。经5年试验,培育出改良江宁洋籼和改良东莞白两个优良纯系。这是我国运用近代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代水稻良种,1925年开始在南京、镇江、昆山、芜湖和当涂等地推广,品质与产量都表现优越。在此期间,周拾禄首次将洛夫纯系育种法应用到我国稻作育种中。1924年,周拾禄综合研究世界各国稻麦及其他谷类作物育种方法,认为美国康奈尔大学育种学家洛夫(H.H.Love)所倡导的穗行纯系育种法最适合我国稻麦育种。东南大学农科即于是年秋季首先应用于小麦育种,同年赴乡间农田采选水稻单穗。1925年春,以此单穗按纯系育种法作穗行试验,并将拟推广的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等纯系种加入高级试验,再以各年育成的纯系进行二杆行、五杆行、十杆行试验。至此,洛夫纯系育种法在我国稻作育种中被首次采用,并对我国以后的稻作育种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拾禄对水稻地方品种检定工作有开创之功,为近代水稻品种改良作出重要贡献。水稻品种检定是1935年周拾禄在全国稻麦改进所任技正时制定的一项整理地方品种的办法。抗战前已在苏、皖、赣、湘等省开始实行,抗战后又在西南各省实施。这是周拾禄将以前日本在台湾进行水稻品种整理的办法移植过来,并加以补充、完善后提出的。它是针对水稻生产中品种优劣混杂,采用最快的办法选优去劣,短期内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措施。该项工作前后进行了7年,对中国水稻品种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著名的中籼品种帽子头、中农4号就是通过地方品种检定选育出来的。周拾禄在《正大农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水稻品种检定之目的与方法》一文中总结了这项工作的要点。

周拾禄在担任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期间,不仅主持水稻改良工作,还促成湘米销粤。那时广东大米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泰国、越南的洋米,而中日关系已很紧张,政府亟须利用粤汉铁路将剩余湘米运济广东。当时有人说,泰越之经营米业者,多为华侨,不吃洋米则一部分华侨生计将断绝;也有人认为,广东人吃惯洋米,湖米品质较差,不合品味。于是,实业部派周拾禄赴粤调查,洽商湘米销粤问题。周拾禄经过调查发现,湘米成分复杂,品质良莠不一。于是,他建议实业部提高进口税,减免省税,降低运价,取缔劣米入粤。在湖、粤两省通力合作下,大量湘米运销至广东,结果既没有发生越泰华侨生计困难问题,也未闻湘米不适合广东需要。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周拾禄又向实业部建议在湖南设立稻米检验所,取缔掺水掺杂,实行稻米分级,奖励好米。1937年,实业部批准周拾禄的建议,成立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任命赵连芳为处长,周拾禄为副处长。该处下设湘米、赣米、皖米三省稻米检验所,并与农矿、交通、铁路三部签订协议,为湘米销粤、抵制洋米进口作出了贡献。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周拾禄深感“民以食为天暠的问题在当时尤为重要,曾发表《粮食加工与贮藏》、《粮食仓库》和《稻米品质检验》等文,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大声疾呼。

周拾禄还根据自己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栽培稻有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对于其起源,国内外学者其说不一。丁颖认为,由野生稻演化为籼稻,再由籼稻演化为粳稻。国外不少学者同意这种看法,而周拾禄提出不同的假说。他从植物学、考古学、史学和地学等方面经过研究考证,对粳稻的起源得出如下结论:粳稻起源于中国;中国的江淮平原即巢湖流域到太湖流域的淮河、长江下游地区的稆稻、浮稻是原始类型的粳稻,它们具有长芒、褐壳或黑壳、容易落粒、米质不佳等特点,后经驯化成为栽培粳稻。粳稻种植始于江淮平原,逐渐扩大至全国。这一观点引起国内外水稻科学界的关注。

主要论文论著

周拾禄.1934. 日本现行水稻育种法概要//马保之编. 中国作物改良研究会议演讲集.12-14.

周拾禄.1948.三十年来中国稻作之改进.中国稻作,7 123.

周拾禄.1963.稻作研究.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拾禄.1963.稻作集论.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拾禄.1981.稻作科学技术.北京: 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金善宝主编.1989.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二卷[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59-6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3.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1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5-72.

                                                                                                                                                 夏如兵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