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1926—),中共党员,江苏常州人,1926年7月出生。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赴苏联留学,1959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国后,一直在南京农学院工作。1981年5月至1991年11月,历任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系主任、副院长、院长、校长兼研究院院长等职。现为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副组长、组员(1985—1997),农业部第一、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3—1992),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1987—1995),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江苏省遗传学会和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1984—1992),《自然科学进展》编委(1993),《遗传学报》、《遗传》副主编(1992—1996),《作物学报》编委等。1983年,刘大钧任南京农学院院长,1984—1991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成长经历
刘大钧,1926年7月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早年在武进的私立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逃难,辗转于武进、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1942年9月,进入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读书。1947年2月考入金陵大学农艺系,1949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攻读研究生,并于1959年12月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2月学成回国。1980年7月,担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1981年11月任农学系主任,同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任命为南京农学院院长。1984年7月31日,随着南京农学院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出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任职至1991年11月。
主要成就
1. 宁麦3号小麦品种的选育 20世纪60年代初,刘大钧从事小麦辐射诱变研究。他和助手们在弄清诱变的最适辐射剂量、照射条件和辐射对株高、穗型、熟相、熟期与抗病性等的诱变效应基础上,育成高产小麦品种宁麦3号(即南农701)。该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平均年种植面积在300余万亩以上。据1981—1985年不完全统计,5年累计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小麦10亿多斤,创值15000余万元。1983年,该成果获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2. 抗病基因转移研究 鉴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基因资源贫乏和现有抗原丧失抗性等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刘大钧开始从小麦近缘植物中筛选、发掘可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的基因资源。最先发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倍体物种簇毛麦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通过小麦与簇毛麦间的杂交、回交以及对后代抗病性与染色体鉴定等技术,相继培育出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种质。分获1986年和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已被明确定位于6V染色体短臂上,经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定,正式命名为Pm21。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大赖草高抗小麦赤霉病,并通过远缘杂交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创制出一批有价值的新种质。
3. 植物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分析可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刘大钧率领他的学生对小麦的近缘物种和我国特有种质进行了有成效的基因组分析研究,为这些特有种质的起源演化和育种利用提供了信息。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或国外刊物上报道了我国西部三种特有的六倍体小麦染色体组成和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的分化差异;我国自己育成的一个普通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涉及1BL/1RS易位。20世纪90年代初,又致力于小麦近缘物种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功地分离与筛选到簇毛麦、大赖草和新麦草基因组或物种专化的DNA克隆,并以这些克隆为探针,对育成的小麦异染色体系中所含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其验证结果均可与染色体分带、原位杂交鉴定等结果相互验证,从而建立了小麦中外源染色体精确鉴定的技术新体系。1998年获教育部(基础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为作物育种探索新路 刘大钧不满足于辐射诱变和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成功利用,在染色体工程和组织培养研究基础上,又组织开展了DNA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转化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地利用同工酶分析与DNA分子标记等对染色体工程系中所涉及外源染色体的同源群归属进行了识别与鉴定;近年来,成功地筛选到与Pm21和Pm6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并积极发展和兄弟单位的合作,用已筛选到的连锁标记对抗白粉病基因Pm2、Pm4a和Pm21进行了有效的辅助选择,显著提高了基因聚合的效率与准确性,在我国小麦育种实践中开创了先例。
刘大钧不仅是一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农业教育家。他1981年担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学校更名后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连续从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达10年之久。担任校领导初期,正值南京农学院由国务院批准在原址复校不久,工作千头万绪,他以坚毅的精神组织与领导全校教职工积极投入艰辛的复校、建校工作。他能抓大事,为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视端正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校风。在此期间,学校从11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0个本科与8个专科专业,拥有17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学校迎接“八五”、“九五”规划的挑战和进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与坚实的基础。
刘大钧学识渊博,勤于思考,虽专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但同时关心整个农业生产、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他特别善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授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他很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在挑选学科带头人时,强调德才兼备和为人治学方面的成熟程度。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创建与领导的细胞遗传研究所于1990年经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善于调动科研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关心中青年学者,不遗余力地培养和举荐他们,使其学术梯队后继有人。由他创立和领导的农业部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多次评为部门优秀。他所领导的学术梯队基础好、学风正,敬业勤奋,富有合作与开拓精神,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先后培养了21名博士、34名硕士。他们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的主持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译著4部。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工作,多次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单位追赶学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 青 )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