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尤子平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7

    尤子平 (1919—1996),江苏常州人,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病虫害系昆虫学组。1950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学院硕士学位。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系助教,岭南大学助教,金陵大学讲师、副教授,南京农学院副教授、教授,江苏农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农业院校中较早创建昆虫生理毒理学学科。他编著的《昆虫生理生化及毒理》,是国内该领域较早的研究专著。20世纪80年代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为推动中国农业病虫的抗药性研究及治理作出了卓越贡献。

成长经历

尤子平,1919921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311934年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学习,19341937年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高中。1937年抗战爆发后,金陵大学西迁到成都。他于19382月进入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昆虫学组学习,并以化学为副系。尤子平勤奋好学,特别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与同学们跋山涉水,到青城山等地考察、采集昆虫。高年级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参与老师齐兆生的研究工作,并管理昆虫标本,编录图书卡片,事无巨细,埋头实干。

尤子平于1942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439月,赴江西任大庾硫酸厂研究员。翌年3月转入广东岭南大学农学院执教,主讲昆虫学。几个月后,日本侵略者进迫粤北,他辗转到江西,在信江农业学校任教务主任并讲授昆虫学。抗战胜利后,又应程淦藩邀请,回到南京金陵大学任讲师。1947年底,由该校美国教师司乐堪的推荐,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助教奖学金。翌年8月赴美,在该校讲授昆虫学、昆虫形态学与医学昆虫学,指导学生实验,并随昆虫学教授罗克斯坦学习昆虫生理生化学;同时,作为硕士生研究食蚜蝇的生活史与发生规律。19509月,尤子平取得硕士学位。同年10月,他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返回祖国,献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回国后,尤子平继续受聘于金陵大学,担任昆虫学副教授,主讲昆虫形态学、分类学和翅脉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了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他在该系首次开设植物化学保护课,以后又讲授普通昆虫学和昆虫生理学。1963年,尤子平晋升为教授,并担任昆虫教研组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搬迁扬州,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普工作,直至1973年因患病回南京疗养。1979年学院迁回南京,他担任植物保护系副主任、主任,更加重视学科恢复与梯队建设,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招收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尤子平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农药组副组长, 《昆虫学报》与 《植物保护学报》编委。

主要成就

尤子平毕生从事植物保护和昆虫学的教学和科研,特别注重昆虫学的基础研究和害虫化学防治。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昆虫生理与毒理学研究刚刚起步,他深感农业教育责任重大,且以深厚的化学与昆虫学根底,从1961年开始在南京农学院组建昆虫生理毒理学科,并着手筹建实验室,用两年时间编著出版了54万字的 《昆虫生理生化及毒理》教材。该教材系统阐述了昆虫各种组织的生理功能以及与杀虫剂毒理的关系,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作为昆虫生理毒理的重要参考书籍。至1966年,尤子平在南京农学院筹建的昆虫生理毒理学实验室已初具规模。这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中首个昆虫生理毒理实验室。

1978年,农业部决定由北京农业大学管致和与南京农学院尤子平等主编全国统编教材 《昆虫学通论》,尤子平负责编写昆虫内部解剖与生理学部分。他吸收国外昆虫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充实与提高了普通昆虫学课程的内容。1978年底又应管致和之邀,到北京香山为全国昆虫学师资进修班讲授昆虫生理学。他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和渴望振兴的激情,使来自全国的60多名昆虫学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昆虫生理学知识。1979年南京农学院复校后,他又恢复昆虫生理毒理实验室。1982年,受国家农委委托,主办全国昆虫生理生态研讨会,邀请中国著名昆虫学专家到南京共商发展昆虫生理毒理与生态学的大计。他十分重视师资培养,建议再次举办师资培训班。农牧渔业部重视并接受了这一建议,于1983年与1984年先后在南京农学院举办了两期昆虫生理师资培训班。上述会议和培训为我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昆虫生理生化和毒理的教学科研人才。

在科研方面,尤子平选择地下害虫小地老虎为对象,指导中青年教师开展超微结构的研究。经过10年努力,研究组成员先后对昆虫的体壁、消化道、马氏管、气管、脂肪体、生殖腺及附腺的细胞结构及功能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对变态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以及药剂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其中有不少新发现,提高了中国昆虫生理解剖方面的研究水平。

尤子平长期从事植物化学保护与害虫抗药性研究,为失去病虫抗药监测与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尤子平就开始从事李实蜂和小地老虎等害虫的化学防治,并研究了对硫磷、内吸磷等药剂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毒性。198110月至11月间,他去美国考察害虫的综合防治,回国后编写了10万字的考察报告。他对长期大量滥用农药引起害虫的抗药性予以特别的关注。1982年,在长沙农药会议上,他向农业部有关领导报告了在中国研究害虫抗药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的建议为国家计委所采纳,从而连续主持了“六五”、“七五”长达8年的病虫抗药性科技攻关课题。该课题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6个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制定或改进了三化螟、黏虫、稻飞虱、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果树螨类等24种害虫与害螨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并用这些方法进行了抗性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害虫的抗性发生发展的动态。根据监测结果,在19891990年连续两次向农业部报告棉铃虫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即将暴发抗性的警报,引起农业部的重视,决定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抗性监测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性监测人员,攻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尤子平指导下,课题组还开展了抗性机理的研究,提示了棉蚜、棉铃虫、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对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的抗性生化与遗传机制,阐明了神经不敏感性、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等代谢酶在抗性个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遗传基因的关系。这些成果,都为抗性治理奠定了基础。

尤子平对第三代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发现了灭幼脲引起害虫出现超龄幼虫或畸形蛹态,其主要原因是灭幼脲使昆虫体内保持了高浓度的JH,直接抑制前胸腺,因而影响了蜕皮激素的作用,从而破坏昆虫体内激素平衡。他将这一发现在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作了详细的介绍,与会者反应热烈。该成果1992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尤子平教书育人5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植保专业学生和昆虫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怀着对事业负责和对青年的关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讲课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板书潇洒,效果极佳。80年代,他为研究生授课,在讲课之前都要阅读大量文献,以他丰富的学识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入浅出。尤子平为 《昆虫学报》或 《植物保护学报》审稿或担任 《辞海》编辑工作,或为研究生修改论文,都十分细致、认真,即使一个标点符号或英文字母,也要切实加以勘校,对繁杂的统计数据也进行计算核对。尤子平长期作为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学科带头人,对梯队建设十分重视。他对年轻教师关怀备至,也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他年过七旬以后,身体欠佳,但还是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攻克了农药应用和抗药性方面的许多难题。他教授和培养的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已成为各个岗位的学术骨干,有的虽已出国深造,还经常来信向他汇报学术上取得的种种成就。由于他培养研究生认真负责,效果良好,198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尤子平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凡接触过他的人,都带着崇敬的心情赞扬他、想念他。1991年退休后,尤子平因中风长期卧床休养,但仍然关心事业。外地寄来的论文资料,他都坚持阅读,不忍释手。他的心始终和事业联系在一起,后生晚辈们也常常前去看望他,向他汇报工作进展,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1996年夏,由于病情恶化,尤子平于84日与世长辞。

主要论文论著

尤子平.1963.昆虫生理生化及毒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管致和,尤子平,等.1981.昆虫学通论.北京:农业出版社.

王荫长,尤子平.1986.小地老虎飞行肌的超微结构与飞行能力的研究. 昆虫学报,29 (3):252-258.

谭建国,谭福杰,尤子平.1987.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抗性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4)增:36-43.

陈长琨,王荫长,尤子平.1988.小地老虎变态期脂肪体及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影响. 昆虫学报,31 (2):137-164.

王荫长,张世安,尤子平.1990.敌百虫和久效磷在棉红铃虫滞育幼虫体内外动态的初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3 (2):132-133.

王荫长,朱荣生,尤子平.1990. 两种地老虎幼虫表皮结构的研究. 昆虫学报,33 (3):309-312.

龚国玑,尤子平.1991.灭幼脲毒理学研究桏·灭幼脲对东方黏虫末龄幼虫保幼激素滴度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4 (1):32-37.

洪晓月,王荫长,尤子平.1994. 朱砂叶螨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7(2):48-53.

吴益东,沈晋良,尤子平.1995.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遗传分析. 昆虫学报,38 (1):20-23.


主要参考文献

黄可训.1998.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2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夏如兵)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