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冯泽芳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1

    冯泽芳 ( 1899 — 1959 ),我国杰出的农学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早年对亚洲棉的分类、遗传以及亚洲棉与美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在划分中国棉区、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培养棉花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2-1946年,冯泽芳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

成长经历

冯泽芳,1899220日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一个经营小中药铺的农民家庭。童年在乡下读私塾和小学,14岁进入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17年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未能继续升学而回县在私立稠南小学当教员。1918年考入免收学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1年毕业。1925年获东南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留校任教。1927年担任省立南通农场专长。

1930年,冯泽芳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获博士学位,论文为《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遗传学及细胞学的研究》,1935年发表在美国《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Gazette)上。1933年秋,冯泽芳学成归国,在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下属的棉业统制委员会任技术专员。1934年,棉业统制委员会成立中央棉产改进所,冯泽芳任副所长兼植棉系主任,主管全所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七七事变后,中央棉产改进所于1938年撤销,并入中央农业实验所,冯泽芳任技正兼棉作系主任,后又兼云南工作站主任。

1942年,冯泽芳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7年,冯泽芳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副处长。1949年春,冯泽芳又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他讲授过棉作学、农艺讨论和作物育种等课程,为农业特别是棉花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6年,他参加我国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积极建议成立全国棉花研究所。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参加筹建工作,并于1957年就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长。

1959922日,冯泽芳于安阳不幸辞世,终年仅60岁。

主要成就

20世纪30年代,冯泽芳为拓宽棉花种性改造的途径,大胆从事美洲陆地棉和海岛棉与中国亚洲棉的种间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从大量的杂交试验中明确了以染色体多的美洲棉作母本,以染色体少的中国亚洲棉作父本,可以得到极少量的杂种。这在当时是一个新论点,并为以后的实践所证实。他根据杂种一代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构型,分析了种间不易交配性及杂种一代不育性的原因。这些观点和所提供的富有说服力的论证数据,在当时处于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932年,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聘请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H.H.洛夫(Love)为总技师。他认为,当时中国种植的棉花品种不够理想,并于1933年征集了31个中、美棉品种在南北棉区进行区域试验。一年后,洛夫回国。此时,正值冯泽芳学成归来就任中央棉产改进所副所长,并接替洛夫继续主持这项工作。经过4年的多点试验和实地考察,证明斯字棉4号成熟早、产量高,增产10.6%~66.7%,适于黄河流域棉区种植;德字棉531在长江流域表现丰产优质,平均增产14.8%。尤其是斯字棉更为突出,比脱字棉、灵宝棉增产36%,比本地小洋花(退化美棉)增产65%。这两个品种推广之后,深受农民欢迎。

在国内主要农作物的区域试验中,棉花区试首开先河。冯泽芳主持这项工作是着眼于生产,立足于推广,绝非为试验而试验。1934年,全国中美棉品种区试在18个单位的合作下取得良好结果后,他立即通过棉业统制委员会在彰德(今安阳)和南京分别进行斯字棉4号和德字棉531的繁殖和纯系育种,为良种的推广做好准备。1936年春,我国又从美国购进2万千克斯字棉4号,在黄河流域几个试验场繁殖近5000亩,秋季收得种子23.3万千克。1937年推行棉种管理制度,集中推广4万多亩,这是斯字棉在中国大量繁殖的开始。冯泽芳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陕西、河南、四川省有关人员的配合下,1941年,斯字棉4号在陕西关中和豫西一带推广100多万亩;德字棉531在陕南和四川也达70多万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推广这么大面积,实属难能可贵。斯字棉4号和德字棉531的推广,不仅在抗战时期为大后方的纺织工业提供了优质棉原料,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普及优质棉品种、发展棉花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主要棉区大部分沦陷,大后方缺乏原棉,更少优质原棉。1938年,冯泽芳奉派到云南工作,看到了多年生海岛棉,形同小树,习称木棉。经冯泽芳鉴定,认为是离核木棉,属优质长绒棉。为此,他积极倡导研究和推广木棉,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首先,由金融界与实业界配合地方政府组成木棉贷款团和推广委员会,在云南开远设立木棉试验场,贷款100万元,并制定出一套领取垦荒地和贷款的办法,扶植农民种植木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仅几年间,云南木棉就发展到7万多亩。

中国棉区划分研究是冯泽芳对我国棉花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经常在棉区调查,对棉花的地理分布和生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19361959年,他曾先后6次发表有关我国适宜棉区的文章。他根据棉区的无霜期、温度、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地势、土质、海拔等地理条件,与棉花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关系,以及农情调查、品种区域适应性等研究资料,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对中国棉区的划分由原来的3个发展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特早熟、西北内陆及华南5个棉区。指出一个棉区的棉种移至另一棉区种植,产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一指导性的意见对棉花育种和良种推广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其后的棉区划分研究,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在进行棉区划分的同时,冯泽芳又悉心棉工业布局的研究。1940年,他发表了《我国棉工业区的合理分布》论文,阐述了棉工业合理布局的理论和根据。他从国防和同外国竞争的观点出发,提出今后不宜在沿海大埠扩充纱厂;应在交通便利的产棉中心,如在关中、京汉铁路北段、长江中游和晋南等内地棉区建厂,发展棉纺工业。这样可以利用廉价原料,减低花纱布运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冯泽芳一生中有较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早年在农校任教时,深感当时大学和中专的棉作学教材引用国外资料偏多,而联系国内实际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他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生产问题,参考有关资料,编著了一本具有本国特点的农校教材《中等棉作学》。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在长期担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期间,一直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并且提倡教师要联系生产实践,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他教导学生说,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除天资外,更重要的是靠勤奋学习。他在指导科学实验时,十分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对撰写实验报告,则强调严肃性、逻辑性和数据与结论的统一。他勉励学生注重自学,独立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勤学苦练,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农学院任教期间,冯泽芳始终坚持生产、科研、教学三结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从各个方面为发展我国棉花生产献计出力。为宣传棉花科技知识和引导农民选用丰产优质良种,他深入浅出地写了《合于中国栽种的洋棉》、《合于中国栽培的细绒棉》、《中国的棉花》等通俗读物,对推动当时的棉花生产起到了技术指导作用。此外,他还同他的学生潘家驹合译了《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并组织编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棉花专著《中国棉花栽培学》。

主要论文论著

冯泽芳. 1924.中棉之形态及其分类中华农学会报,(45): 13-48.

冯泽芳. 1925.中等棉作学上海: 中华书局.

冯泽芳. 1931.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关于中棉纯系育种方法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87).

冯泽芳. 1935.A Genetic and Cytological study of species Hybrids of Asiatic and American cottons.Botanical Gazette963): 485-504.

冯泽芳. 1936.最近二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之结果及今后吾国之棉种问题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78).

冯泽芳. 1940.我国棉工业区域的合理分布新经济,38): 170-175.

冯泽芳. 1945.中国棉产之分布及其因果中农月刊,67): 12-16.

冯泽芳. 1946.抗战时期与建国时期之农业中央周刊.

冯泽芳. 1947.棉产改进的时代使命中国棉讯,13): 29-30.

冯泽芳,潘家驹,译.1959.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北京 : 科学出版社.

                                                                                                                            (李    燕)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