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思娄(Reisner. J. H)(1888—?)美国宾州人。曾获耶鲁大学森林学士学位,以后又到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914年来华,在南京传教,1914年10月到金陵大学农科任教,是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之一。1915年就任金大农科代 理科长,1916—1928年任金陵大学农林科美方科长。
成长经历
芮思娄 (Reisner. J. H)1888出生,美国宾州人,曾获耶鲁大学森林学士学位,以后又到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
1914年,芮思娄来华,在南京传教。1914年10月到金陵大学农科任教授,是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之一。1915年就任金陵大学农科代理科长,1916年正式就任科长。1923年,芮思娄利用他与美国教会的关系,从美国华洋义赈会获得巨额救灾金,建立了与康奈尔大学的作物育种合作计划。1925年因病返美治疗,不久即回校。1928年8月回美国,担任美国农业基金会秘书长等职务。1947年,到华东、华北、华南各区推行乡村教会。
主要成就
芮思娄任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后,广揽国内外著名学者开拓中国近代农林学科,如聘请世界著名遗传育种专家洛夫和昆虫学家吴伟士、植物病理学家博德、农业经济专家卜凯等来校任教,使金陵大学农林科在作物育种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等主要学科差不多同时建立起来。1928年以前,该院取得的主要科研成就有吴伟士与钱天鹤合作改良的无毒蚕种,郭仁风育成的百万中棉,芮思娄培育的小麦26号,罗得民 (W. Lowdermilk)研究黄河和淮河形成水土冲刷及保持理论等。
芮思娄在金陵大学农科14年,特别是担任农林科科长8年时间里,主要贡献是引入教学、研究和推广三方面相辅相成的制度,特别是把一般人不重视或不屑于做的农业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不仅把农业教育推广到基层教会,更把农业科技推广到田间农民,以求达到改良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目标。在1921年就成立棉作推广部,聘请美国棉作专家郭仁风来校主持,为以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研究、推广工作中名列前茅奠定了基础。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晚年评价农学院 “重在联系实际,不尚空谈”。芮思娄一开始就坚持以实地工作为主,认为 “如果没有实地工作,我们将成为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书本系科。在推广工作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同时也证明我们对教会的最大帮助,越来越多的教会人员把农业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企望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在推广效果方面,由于金陵大学注重推广那些适应当地条件、能使产量增加、农民受益的改良作物,因而容易推广开来。金陵大学引进并改良的脱氏棉 (Trice)产量比当地品种大有提高。芮思娄以十余年心血培育的小麦金大26号,推广后深受大江南北的农民欢迎,盛赞它在10个方面优于当地品种,如秸秆壮、成熟期短、生长整齐、产量高、出粉多而且白等。对作物和牲畜病害知识的推广也深受农民欢迎,尤其是对小麦黑穗病和牛瘟的防治。由于牛瘟减少,农民每年少损失耕牛上万头。金陵大学培育出的改良消毒蚕种,更让江南无数蚕农受益无穷。
芮思娄在金陵大学期间,成为中美农业教育和科学交流活动的重要组织者。1923年,在校长包文 (A. J. Bowen)和芮思娄的努力下,金陵大学农林科获得美国对华救灾剩余基金约70万美元,农林科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保证,在安徽、河南、南京等地购买土地开展农业改良,进行科学研究。芮思娄积极寻求与康奈尔大学合作进行作物改良研究,于1925年形成一个由国际教育基金会资助、康奈尔大学和金陵大学执行的研究计划。经过前后6年的努力,该计划取得了极为有效的结果。在人才方面,利用教会大学的有利条件,使金陵大学农林科毕业生首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可直接升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或其他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和训练了许多农业人才,练就了中国的作物育种专家。在育种成绩方面,高产量的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小米已育成推广于农民,使中国作物育种方法近代化、标准化,并推行全国;改进金陵大学作物育种工作,并改善金陵大学与其14个合作农场办法;国立和省立农学院及试验场的作物育种方法采用金陵大学新方法。这一计划的实施,确实使金陵大学的作物育种赶上世界前列,为金陵大学在这一方面的继续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芮思娄得到了中国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赞赏。在芮思娄1928年回国前,蔡元培写了 《芮思娄君回美赠言》,其中说,金陵大学农林科创办15年以来,在培养专门人才,研究改良作物,推广乡村农业教育,其成绩在中国农民间已直接受其影响, “既佩裴义理君创始之勤,而芮思娄君自始襄助经营,竭虑尽智以谋扩充,其毅力更有足今人起敬者。”蔡元培希望他回国后 “继续努力于筹款,推广各事务,以实现其扩大将来之计划,则不仅我一人之感激已矣”。芮思娄回国后,继续筹集资金用于美国农业专家来华讲学和接受中国学生赴美学农。1931年,他与育种专家马雅思等人一起到金陵大学讲课和指导研究,1947年又来华访问考察。可以说,他没有辜负蔡元培先生的愿望。
芮思娄不仅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为平台,以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身份,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育、作物改良及科技推广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作为一名自称为来华的第二位农业传教士,芮思娄根据中国国情,较早地提出了 “教会乡村化”的主张。要求教会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运用农业传教方法,使乡村教会成为为农民服务的教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教会乡村化为目标的农业传教思潮的兴起,逐渐影响到越来越多的教会组织对农业发生兴趣,推动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基层传播的过程。芮思娄从1918年起就倡将农业教育引入教会中小学,以便通过它们把现代农业方法推广到农民中去。他认为,教会中小学的农业教育既是农业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基督教事业的一部分。主张在小学开设自然课和园艺课,高年级还可开设关于土壤、作物、灭虫等农业常识的课程,并应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开设实用农业课程,如养蚕和种植棉花等。为转变教会职能,芮氏建议所有的教会乡村工作者均应接受专门的农业训练;鼓励所有的乡村牧师和教员从事改进农业和乡村生活的服务。他还建议教会应仔细研究中国乡村,看看有多少人员、机构、资金和设备,包括土地可用于培训基督教乡村工作者。
在芮思娄的努力下,金陵大学农林科早在1917年就开始举办桑蚕短期班和暑期学校。随着教会和社会各界对农业的兴趣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教会要求金陵大学提供毕业生,而金陵大学无法满足所求,一般都提议教会送学生来培训。教会对金陵大学的需求越来越多,使芮思娄格外高兴,他多年热心提倡的农业传教已开始结果。这使芮思娄更进一步明确了农林科的责任:“把为乡村服务的新想法和新理想灌输给从事乡村工作的教师和牧师,给予他们有益的知识和培训,这是金陵大学农林科的主要目标之一。”从1921年起,参加暑期学校的学员主要是教会送来的教师或布道员,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农业概论、农业教育、土壤学、棉花种植及桑蚕等。金陵大学农林科从1922年起开始招收一年制短训班,其目的:一是要培训乡村教师和推广员使其具有解决本地区农业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地社区的领袖;二是培训他们成为农场主、实验站的管理者、良种场的技术员和林场经理。培训的重点放在实践上,课程比较宽泛,但对桑蚕和棉花种植特别重视。
1923年,农林科设立了乡村教育系。乡村教育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乡村工作者;编写乡村工作者培训教材和普通乡村教育教材。课程分两类:一类是选拔、培训具有初中水平的工作者,毕业后做社区负责人、乡村教师或牧师;另一类是为具有高中水平的学生准备的,毕业后做实验站管理者、乡村学校校长或者高小、初级中学的农业教员。乡村教育系成立后开办了乡村师范学校,大部分学员是教会选送的乡村学校教员。除了培养他们一般的课堂学习能力外,主要着眼于培养他们为乡村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农林科还为乡村师范学校修建了一座大楼,坐落在金陵大学西侧一个农村社区中心,便于他们就近实习。当时的农业教育很缺乏实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923年,郭仁风着手用英文编写小学课本。他根据一年四季和农事变换编排内容,每一课都和具体的实验项目联系起来,通过 “做”来学习课本,而不像老式教材只要求 “记”。每本教材都配有教师用书,指明讲授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教学计划供参考。教材和教师用书都配有精美插图。1925年,教材第一、第二卷和教师用书第一卷先后由邵德馨翻译出版。这些教材被后来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被中外人士誉为最切实用的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校史编委会. 2004. 南京农业大学史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 2008. 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李 燕)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