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张维城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1

    张维城(1915—1994),河北藁城人。1936年燕京大学新闻系肄业,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立煌县宣传部长、鄂豫皖苏区党委文教科长、霍邱中心县委书记、淮北市委宣传部长、泗阳县委书记、华中地区农运部长、苏北总工会主席。1949年后任华东局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副部长,宿县地委第一书记,中央农村工作部华东地区工作处处长。1959—1963年,张维城任南京农学院院长。

成长经历

张维城,19151028日出生。他在青年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对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强烈不满。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中学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19369月,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就读时,受党的影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七七事变后,张维城随流亡学生辗转到武汉,经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介绍参加新四军黄安训练班,并于1938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张维城历任鄂豫皖立煌县委宣传部长,鄂豫皖苏区党委宣教科长,鄂豫皖霍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皖北特委、淮北市委宣传部长,淮北泗阳县委书记,淮北抗日联合救国总会党组副书记,淮北总工会主任等职务。在党的领导下,他坚持对敌斗争,建立和壮大抗日地方武装,坚持统一战线,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以其优秀的组织才能和斗争才能,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华中地区农运部长、华中总农民联合会主席、苏北区党委委员兼民运部长、苏中区民运部长、华中工委民运部长、苏北总工会主席等职务。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在解放区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为巩固民主根据地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坚持敌后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党的工作,保存发展党的组织和地方民主政权。在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民工队伍有力地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维城历任华东局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华东局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副部长,宿县地委第一书记,中央农村工作部华东地区工作处处长,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农业部党组成员,北京农业大学负责人、党的核心组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人等职务。张先生还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1963年,任南京农学院院长;19581963年,任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张维城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和农业科研、教育领导工作。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书、育人,团结、依靠、爱护知识分子。他主持起草的南京农学院《关于学校整改的报告》被农业部转发全国农业高校。在主持南京农学院工作期间,他积极吸收高级专家入党,受到江苏省委的重视和肯定。

“文化大革命”中,张维城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在逆境中,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宽广胸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维城衷心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身体力行,认真学习领会;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他关注党的事业、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事业。离休以后,仍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农村和农村政策。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工作的情况,积极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

张维城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未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工作极端负责,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一丝不苟;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平易近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好学,勤于探索,刻意钻研,养成了朴实严谨的好作风;他为人正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对子女严格要求,严格教育,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受到干部职工的尊敬。

                                                                                                                              (杨    青)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