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沈其益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7

    沈其益 (1909—2006),湖南长沙人。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7年赴英国留学,1939年获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师承布朗·格纳特教授。同年被聘为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名誉研究员。1940年回国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 正,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教务长、研究院院长、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任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专家组委员,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常务委员、名誉副主席。

成长经历

        沈其益,190912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幼年就学于革命先驱何叔衡任教的长沙楚怡小学,1923年就读于革命烈士柳直荀任教的长沙雅礼中学。1926 交通 校,学 习铁 车专 业。1929年经过自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从师于邓叔群等著名教授,学习植物病理和真菌学课程。这为他终生从事植物病理学打下了深厚的业务和思想基础。大学时代,沈其益即踊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适逢日寇入侵、东北沦陷,继之日寇又进攻淞沪,全国危在旦夕。1932年,十九路军奋起在淞沪抗战,学生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沈其益满怀救国热情参加了中央大学义勇军,毅然奔赴淞沪前线营救伤病员,直到战争结束。这段抗日救亡的经历以及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使他深感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拯救中国,从而决心通过自己的所学走 “科学救国”之路。

1933年,沈其益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获理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受到邓叔群教授的悉心指导。他在大学时期,即进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参与真菌学研究,并先后发表了 《中国两属半知菌》(Pestalozzia and Monochaetia) 《中国黑粉菌志》(Ustilaginales)论文。这是我国早期真菌研究的重要文献。

1934年,因国内棉纺工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央棉产改进所,由冯泽芳教授主持,沈其益则受聘负责棉病研究室工作。他深入全国棉区,经过切身调查研究,发表了 《中国棉作病害》和 《中国棉病调查报告》,对我国以后棉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发现棉叶切病是由盲蝽象隐潜为害所致,并提出了防治措施。青年时代的沈其益毅力卓绝,一面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刻苦学习,终于在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第五届公费,被选送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和洛桑斯特农业研究试验场,从师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布朗·格纳特教授。两年后,他完成小麦根腐病研究的博士论文 (1939),经答辩认为研究具有创见,并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名誉研究员。1940年正值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深感国难深重,毅然束装回国。虽然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1941年起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先后教授植物生理学、真菌学和植物生态学等课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宣传部长,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及该会英文刊物 《科学世界》编委,第九届国际植物保护会议常务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名誉副会长,同时还兼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和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组组员,国家科委植物保护农药、机械组组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是我国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

沈其益积极组织植物保护协作研究,促进中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病虫灾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沈其益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时,在1963年得知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大,而次年气候条件可能使锈病流行成灾。他向科委反映,并受到中央的重视。周恩来总理批示,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为害,要长期坚持调查研究,力求减少损失。他遵照批示精神,组织小麦锈病综合防治协作组,长期坚持实地考察研究,查明了条锈病菌在西北、华北的越冬越夏基地,传播流行规律及病原菌生理小种产生变异的地区和原因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关系,终于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为害。

20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普遍发生棉花枯、黄萎病,尤其以陕西关中棉区损失严重。1972年,沈其益从延安返回北京后,农业部请他主持这一重大科研课题。他不顾年逾花甲,深感研究解决棉花重大病害问题是自己的专业和责任,因而勇挑重担,重整旧业。他深入棉区了解情况,查阅了大量文献,提出成立全国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由省负责就地调查发病情况;对从不同棉区分离到的76个枯萎病菌菌株,统一进行生理型鉴定的联合试验。亲自制订计划,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确定了以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治策略措施。棉病协作组十余年间一直坚持协作,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获得良好成果,并促进了植病和育种学家的密切配合,培育出不少抗病、丰产、优质的新品种。

沈其益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热心组织、团结我国科学界,致力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学生时代,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在中央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中华自然科学社,并担任该社常务理事和总干事多年。当时,中华自然科学社是一个朝气蓬勃、人才汇集、团结进步的科学团体,参加者达4000余人,全国各省市建立了分社,并在英、德、法、美成立了分社。这其中沈其益亲身参与刊物编纂,并多方筹措经费,为该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6年,他加入了由梁希、金善宝等发起的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任常务理事。此时,他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在重庆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加入了民主救国运动的行列。1948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我国东北刚刚解放。党中央决定在大连筹办大连大学,为解放区培养建设人才。当时,沈其益接受了动员关内专家、教授赴东北参加革命的艰巨任务,秘密赴香港、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他的学术声望和组织才能,曾动员著名专家教授王大珩等40余人经香港、朝鲜奔赴解放区。这是科技界自愿赴解放区参与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对我国科技界投身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950年在抗美援朝反对美帝细菌战中,他担任反对美帝细菌战调查团副秘书长,奔赴朝鲜和东北前线做实地调查研究,揭露美帝细菌战罪行,提供了展览材料,并向国际科学委员会作了报告,提供美帝进行细菌战的佐证。因此,他获得我国卫生部的荣誉奖状。

沈其益热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沈其益被任命为教务长。他认为三校合并应发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学水平高的优势,又要把老区华北大学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教育传统融为一体,贯彻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以达到中央所要求的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沈其益深感生产实践之重要性,积极倡导建立实验农场,最终得以获得批准。

沈其益致力于研究我国华北黄淮海大平原的水土治理问题。1972年,他即着手组织这些重大科研课题,亲赴邯郸考察,并委派教师解决邯郸、曲周县的旱、涝、盐、碱灾害。1978年,他们和地委研究作出全面治理曲周北部23万亩低产区的规划,共需投入1300万元,从而改变该地区两三千年来贫困落后的面貌。沈其益随即向国家科委汇报并在中国科协常委会上,提出 “综合治理旱、涝、盐、碱地,把黄淮海变为大粮仓”的建议。为此当年中国科协把此方案编为 “中国科协科学工作者建议”第一号文件,分送中央和各部、委、省市领导参考。受到农林部、河北省的重视,有关领导前往现场考察,认为建议切实可行。由农业部与河北省分担所需经费和物资,支持这项综合治理工作。

沈其益坚持教学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同时也认识到加强基础学科、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研究院。他多年任该院院长、学位评委主任,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他为北京农业大学创建了动植物生理、生化、微生物、农业气象等专业,建立了农业遥感研究室;组织开展了赤霉素、抗菌素、遗传工程的研究工作。

沈其益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刻苦钻研、立志报国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主要论文论著

沈其益.1932.中国两属半知菌 (Pestalozzia and Monochaetia)志.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 (英文刊).

沈其益.1936.中国棉作病害.中央棉产改进所丛刊.

沈其益.1936.中国棉叶切病的研究 (Studies on Tomos is of Cotton).中央棉产改进所专刊英文刊).

沈其益.1940.小麦根腐病的研究 (Studies on Fusarium culmorum seedling blight of wheat).Annual of Appplied Biology.

沈其益.1962.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研究的商榷. 植物保护学报,1(5):393-402.

沈其益.1976.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沈其益.1982.我国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研究工作进展.中国农业科学.

沈其益.1985.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Fusarium and 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Crop Protection4(3):337-345.

沈其益.1987.Cotton Protection and cotton Diseases Control in China.Proceedings of Beltwide cotton production conference.National Cotton Council of America.

主要参考文献

黄可训.1992.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1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其益.1999.科教耕耘七十年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夏如兵)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