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加入收藏

章之汶

文章作者: 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5-12-01

    章之汶(1900—1982),字鲁泉,安徽省来安县相官乡板桥村人,农业专家。曾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1937—1948年,章之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

成长经历

章之汶,字鲁泉,安徽省来安县相官乡板桥村人。幼时读书,18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大学读书期间,大胆探索,初试锋芒。在美籍华人、植棉专家郭仁凤教授指导下,采用中棉作亲本培育成功百万华棉新品种。这在当时我国还是首创,赢得了国内专家的称赞,一举成为全院学生中之佼佼者。

1922年,章之汶毕业后留校执教。翌年,升任农业专修科主任。他为了以学理证诸实验,亲自主持农业推广实验区(设于安徽省和县乌江)的工作。

1930年,章之汶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专攻农业技术推广。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康奈尔大学以高薪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做点事情。”婉言谢绝。1934年,章之汶毅然回国。1937年起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直至1948年。

1949年,章之汶应联合国之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常驻泰国曼谷。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中国人能在世界组织中有一席位置,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在联合国任职期间,不失中国人志气。由于工作需要,出访了日本、缅甸等10多个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农业经济作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966年,章之汶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后任菲律宾大学农学院教授。1974年,章之汶赴美国定居。198215日,章之汶在美国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章之汶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工作期间,竭力推行“学理证诸实验”的治学思想。这种思想打破了高等学府封闭式的教学传统,引导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到大自然中去,到群众中去。这在当时高等教育中是一种创举,引起很大反响。他建议农学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试验区,得到了院方的重视。不久,在安徽省和县乌江建立了稻、麦、棉等农作物试验区。章之汶带领农科师生来到试验区,白天顶烈日、沐风雨,深入田间观察作物生成情况;夜晚挑灯写作,通宵达旦。实践出真知,金陵大学农学院在章之汶院长的主持下,先后育成小麦2905号、大豆332号等几十个农作物品种。这些良种在长江中下游各省推广种植后,均获得了高产丰收。

1924年,章之汶又完成了《植棉学》。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之汶世处农村,目击农业之不知改良,致令地有余利,常引以为憾……今不揣浅陋,编书35章,列为5篇,名曰《植棉学》。非敢自炫,实愿就商于海内实业专家,谋人生衣之要素云耳。”此书问世之后,深受国内各方重视,不仅一些专业院校将其作为教材,而且还被美国康奈尔大学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农学院西迁四川,章之汶一面领导教学管理,一面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济调查。他跋山区、涉水乡,历时两年,走访了10个省(区),探索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写成《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一书。

1949年,章之汶应联合国之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常驻泰国曼谷。在联合国任职期间,他先后以英文撰写了《农业教学、研究、推广综合体制》、《农业推广的理论与实践》、《迈进中的亚洲农业》、《亚洲农业发展新策略》4部具有国际权威的农业著述。这些著述在美国、加拿大和亚洲一些国家出版发行,还被台湾省农业厅和台湾商务印书馆译为中文在台湾出版发行。

1974年赴美国定居期间,他仍然不忘祖国大陆的农业建设,将早年写成的《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并将修改稿寄给在祖国大陆的女儿章荷生,叮嘱她将此书在国内再版,供国内参考。章荷生遵照父亲的嘱托,将此书自费重印800册(农业出版社出版),分别赠送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大学、图书馆以及一些农业专家。

主要论文论著

章之汶,辛润棠.  1937.  农业职业教育. 上海:商务印书馆.

章之汶,邹秉文.  1945.  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

章之汶.  1974.  亚洲农业发展新策略. 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      燕)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